标题: MQ-3酒精传感器原理单片机源码原理图与资料下载 [打印本页]
作者: 一颗星 时间: 2018-3-29 10:29
标题: MQ-3酒精传感器原理单片机源码原理图与资料下载
本文介绍酒精传感器使用方法
工作原理图:
简要说明:
一、 尺寸:32mm X22mm X27mm 长X宽X高
二、 主要芯片:LM393、ZYMQ-3气体传感器
三、 工作电压:直流5伏
四、 特点:
1、具有信号输出指示。
2、双路信号输出(模拟量输出及TTL电平输出)
3、TTL输出有效信号为低电平。(当输出低电平时信号灯亮,可直接接单片机)
4、模拟量输出0~5V电压,浓度越高电压越高。
5、对乙醇蒸汽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
6、具有长期的使用寿命和可靠的稳定性
7、快速的响应恢复特性
五、应用:
用于机动车驾驶人员及其他严禁酒后作业人员的现场检测,也用于其他场所乙醇蒸汽的检测
【测试程序】
实现功能:
1、 当测量浓度大于设定浓度时,单片机IO口输出低电平
- /********************************************************************
- 汇诚科技
- 实现功能:此版配套测试程序
- 使用芯片:AT89S52
- 晶振:11.0592MHZ
- 波特率:9600
- 编译环境:Keil
- /********************************************************************
- 说明:1、当测量浓度大于设定浓度时,单片机IO口输出低电平
- *********************************************************************/
- #include<reg52.h> //库文件
-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宏定义无符号字符型
-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宏定义无符号整型
- /********************************************************************
- I/O定义
- *********************************************************************/
- sbit LED=P1^0; //定义单片机P1口的第1位 (即P1.0)为指示端
- sbit DOUT=P2^0; //定义单片机P2口的第1位 (即P2.0)为传感器的输入端
- /********************************************************************
- 延时函数
- *********************************************************************/
- void delay()//延时程序
- {
- uchar m,n,s;
- for(m=20;m>0;m--)
- for(n=20;n>0;n--)
- for(s=248;s>0;s--);
- }
- /********************************************************************
- 主函数
- *********************************************************************/
- void main()
- {
- while(1) //无限循环
- {
- LED=1; //熄灭P1.0口灯
- if(DOUT==0)//当浓度高于设定值时 ,执行条件函数
- {
- delay();//延时抗干扰
- if(DOUT==0)//确定 浓度高于设定值时 ,执行条件函数
- {
- LED=0; //点亮P1.0口灯
- }
- }
- }
- }
- /********************************************************************
复制代码
结束
完整的Word格式文档51黑下载地址:
作者: 11lyygtfb 时间: 2019-12-26 11:17
报警阈值
作者: ffm 时间: 2021-3-20 20:46
求酒精浓度传感器电压和浓度之间的算法
作者: bklbxnbjz 时间: 2021-6-24 21:27
有点简单,不是很全啊。
作者: tppppppp 时间: 2021-12-18 16:05
同求,有了可以告知一声嘛
欢迎光临 (http://www.51hei.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