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液位检测应该用什么液位传感器? [打印本页]

作者: SeanYibo    时间: 2021-3-8 14:04
标题: 液位检测应该用什么液位传感器?
基于单片机的液位检测应该用什么液位传感器?具体工作原理是多少?上限水位,下限水位是多少?
作者: lovezjf234    时间: 2021-3-8 15:33
所谓的液位传感器一般都是压力传感器,简单讲就是通过pgh公式求高度,上下限水位靠压力值进行设定就行了
作者: SeanYibo    时间: 2021-3-8 15:58
lovezjf234 发表于 2021-3-8 15:33
所谓的液位传感器一般都是压力传感器,简单讲就是通过pgh公式求高度,上下限水位靠压力值进行设定就行了

就是说上下限水位是自己设定的吗?还有能不能说一下具体型号?谢谢!!!
作者: akii    时间: 2021-3-8 16:55
有機械式及電子式的,如不考慮成本則超聲波傳感器也可以,
作者: yun2021    时间: 2021-3-8 17:38
简单的用机械点位或者电子滑动电阻如汽车邮箱,复杂点的用压力传感器,油库啥的比较深的地方用超声雷达。
作者: profile5    时间: 2021-3-8 20:51
akii 发表于 2021-3-8 16:55
有機械式及電子式的,如不考慮成本則超聲波傳感器也可以,

楼上正解,我也优先选用超声波测距那套方案。。
作者: TTQ001    时间: 2021-3-9 08:42
对于微控制器,可以使用连续和离散两种传感器来测量水位。 连续液位传感器包括电容,超声波,可变电阻等。离散液位传感器主要是开关。 对于连续液位传感器,可以在任意位置设置上限和下限;对于离散液位传感器,将一个开关置于上限位置,将另一个开关置于下限。
作者: SeanYibo    时间: 2021-3-14 11:34
lovezjf234 发表于 2021-3-8 15:33
所谓的液位传感器一般都是压力传感器,简单讲就是通过pgh公式求高度,上下限水位靠压力值进行设定就行了

我们导师让我用lm1042,但是还要我加一个温度传感器,我准备用DS18B20,请问这会不会有冲突?

作者: SeanYibo    时间: 2021-3-14 11:36
TTQ001 发表于 2021-3-9 08:42
对于微控制器,可以使用连续和离散两种传感器来测量水位。 连续液位传感器包括电容,超声波,可变电阻等。 ...

下限,但是我导师让我用lm1042,但是她让我加一个温度传感器,我打算用DS18B20,可是我不知道这要怎么实现?能不能说一下,谢谢了!!!
作者: toyboy    时间: 2021-3-14 12:41
很奇怪为什么坛里很多人动不动就单片机单片机的?单片机很高大上吗?搞得好象高深莫测一样?
楼主的液面检测是检测海水潮汐的高低?还是检测气体槽罐里液态气的多少?如果都不是,建议先拆拆家里抽水马桶水箱里的那套液面控制。。

作者: SeanYibo    时间: 2021-3-14 13:34
toyboy 发表于 2021-3-14 12:41
很奇怪为什么坛里很多人动不动就单片机单片机的?单片机很高大上吗?搞得好象高深莫测一样?
楼主的液面检 ...

不是,因为我这边要求是基于单片机的液位检测。现在我导师要我选用lm1042液位传感器,但是还要我加一个温度传感器,我就迷惑了,本来只想做一个简单的测水位的。加温度传感器我就不知道这是在做什么了
作者: SeanYibo    时间: 2021-3-14 13:36
TTQ001 发表于 2021-3-9 08:42
对于微控制器,可以使用连续和离散两种传感器来测量水位。 连续液位传感器包括电容,超声波,可变电阻等。 ...

我们导师让我用lm1042液位传感器,但是还要我加一个温度传感器,我准备用DS18B20,请问这会不会有冲突?要怎么加?

作者: toyboy    时间: 2021-3-14 22:32
SeanYibo 发表于 2021-3-14 13:34
不是,因为我这边要求是基于单片机的液位检测。现在我导师要我选用lm1042液位传感器,但是还要我加一个温 ...

很明显,楼主没有弄明白导师的意思!更没有弄明白LM1042的工作原理。你应该先了解LM1042,就知道为什么要加热敏电阻(也即你所说的温度传感器)。导师这样要求,只是让你懂得单片机如何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注:LM1042相关文献:https://tech.hqew点com/xinpin_1803880

作者: 湖南    时间: 2021-3-19 23:50
可以用超声波模块




欢迎光临 (http://www.51hei.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