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76|回复: 0
收起左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复制链接]
ID:127496 发表于 2016-6-20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以下仅是我对道德经的部分片段的理解。另,鄙人文言文水平尚不足,有些地方查阅了资料,但难免会有许多错误和缺失的地方,因此,本文大家随便看看即可。不足之处还请您指正。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机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
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 第八章。

本章,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
水最显著的特性与作用是:
(一)柔。
(二)停留在卑下的地方。
(三)滋润万物而不与大自然相争。

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处众人之所恶。】
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
别人不愿与做的事,他愿意做。
它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忍辱负重,谦卑受屈。
他能尽己所能的,去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帮助别人,而绝不与别人争夺功名利益。
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水处于卑下的地方,有道德的人,为人谦下。
水渊深清明,有道德的人虚静沉默。
水施与万物,有道德的人博施不望报。
水照万物,各如其形,有道德的人所言至诚,绝不虚伪。
水性柔弱,能方能圆。人能效法水的不争,就能产生【利万物】,【谦下】的效果,于是就越来越接近于【道】了。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失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行于世时,没有所谓的仁义,也没有所谓的孝慈。
    鱼在水中不觉得水的重要,人在空气中也就不觉得空气的重要。当大道行于世的时候,民风淳朴,根本就不需要仁和义,也不需要所谓的孝慈。等到了六亲失和的时候,孝和慈也就产生了。
    中古的时候,民情日盛,统治者就用他们的智慧来治理国家,制定了法令。同时,虚伪巧诈也就产生了。当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臣子都能各尽其职,没有所谓的忠臣。等到了国家昏乱的时候,忠臣因而产生了。
    就像现在社会所谓的一些好人好事,正是这些好人好事特别缺少的缘故,所以才会得到重视。所以,当一个社会出现了太多的“仁义”,“孝慈”时,这不是社会的进步,而是社会的退步。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第十三章。




世人得失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
畏惧大的祸害,因而害怕,为什么呢?
在世人的心目中,荣宠是高尚的。
得到荣宠就觉得高贵,因而怕失去荣宠。
屈辱是低下的,受到屈辱就觉得丢人,所以害怕受屈辱。


我们所以有大的祸害,那是因为我们常常想到“自己”的关系。假如我们能够忘记自己,那还有什么祸患呢?
人应该无私,忘我。若能置生死于度外,那么一切宠辱祸害都不足以动摇其心智了。那还何“惊”之有呢?




知不知,上。
不知之,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道德经》 第??章


译: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是最好的了。
如果不知道,总是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这是一个坏习惯。(……这几句话我可能翻译错了……)
因此你只有憎恶这个坏习惯,才不会有这个坏习惯。







本文结束,感谢您的捧场。以上内容纯属打字,无直接复制的内容。但其中有少部分见解分来源于书上,不足之处还请您指正。




*********************后记:


谨以此文,作为我对我自己的要求。
所谓道,并不是可以用语言来解释的,真正的大道,不是存于文字,而是存于我们的心中。

***************附****************
说实话,我这点能力写出的东西也就是“冰山一角”,而且错误多多。如果你希望更多的了解冰山的全面目,你可以去看《老子说》。(PS:你可以阅读书本,也可以搜视频。至于长度,相当于一场电影。所谓,经典要反复看,我看的还不够,在这前面说的话可以算是“胡说八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51黑电子论坛 |51黑电子论坛6群 QQ 管理员QQ:125739409;技术交流QQ群281945664

Powered by 单片机教程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