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308|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电容+二极管电路输入正弦交流信号,为什么输出电压会被抬高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ID:925872 发表于 2021-7-12 1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输入正弦交流信号,为什么输出电压会被抬高呢?麻烦大佬指点一下,谢谢。

2021-07-12_152045.png (24.55 KB, 下载次数: 74)

2021-07-12_152045.pn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2#
ID:123289 发表于 2021-7-12 16:09 | 只看该作者
理解1:
由于二极管的存在,顺向时,电容被充电,逆向不充,这样顺充多逆不充,使得电容上积累一定的电荷:左负右+,与交流电叠加后,抬高了电位。(这时可将电看成是一个电池)。
理解2:电容通交不通直。
交流电正向时,通过,输出随输入增加或变小。
交流电反向时,受二极管的限制,输出被钳位于-0.7V(近似认为是0V)。同时电容被充电,会积累电荷。
分两种情形理解:
当电容上无电荷时,输出被钳位于0;(就是你的图形的最底点。)
当电容上有积累的电荷时,输出为交流电与电容电压的叠加。(开始也是慢慢爬上去的,这个瞬态过程你要用示波器才看得到,与现行的图是不同的!若干个周期后,电容上的电充得相对平衡了,这时你看到的是叠加图,就是你给出的这个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3#
ID:925872 发表于 2021-7-13 11:22 | 只看该作者
yzwzfyz 发表于 2021-7-12 16:09
理解1:
由于二极管的存在,顺向时,电容被充电,逆向不充,这样顺充多逆不充,使得电容上积累一定的电荷 ...

“yzwzfyz”大神的回复就是我想要的答案!


刚开始自己无法分析,不知道输出电压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最后的波形,经过大神的分析,豁然开朗。

电容充电过程:
第1个周期,从上电开始,前半周期V1>0,二极管截止,所以此时输出电压V2=V1,没有任何抬高;
后半周期,V1从0慢慢减小,比如V1=-0.2V时,虽然二极管没有导通,但是开始有微弱的漏电流,
电容此时其实已经在充电了,只是电荷积累非常少;当V1达到-0.6V时,二极管导通,电流很大
电容快速充电。随着V1又慢慢接近0V,电容不再充电了,此时电容电压Vba>0,相当于一个小电源(这个类比非常好)。
第2个周期,前半周期二极管截止,此时输出电压V2=V1+Vba,所以输出电压被抬高了Vba(原来是这样被抬高的)。
后半周期,同样电容会充电,导致Vba进一步增大,输出电压进一步被抬高。
经过多个周期充电后,比如V1=-Vp时,V2=-Vp+Vba,V2<-0.2V时,连微弱的漏电流都没有了,此时电容不再充电了。

电容电压稳定过程:
电容不再充电后,Vba=Vp-0.2V,最终输出电压被抬高了(Vp-0.2)V 。

我用Multisim模拟了一下


2021-07-13_100524.png (6.33 KB, 下载次数: 66)

2021-07-13_100524.png

2021-07-13_112035.png (24.69 KB, 下载次数: 68)

2021-07-13_112035.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ID:94031 发表于 2021-7-12 15:54 | 只看该作者
你怎么知道输出电压会被抬高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ID:925872 发表于 2021-7-12 16:00 | 只看该作者
xuyaqi 发表于 2021-7-12 15:54
你怎么知道输出电压会被抬高呢。

你看输入电压波形,是标准的正弦曲线,输出电压整体上移了,最小电压是0V,不是-Vp了,这不就是被抬高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ID:94031 发表于 2021-7-12 16:16 | 只看该作者
wufuzhang 发表于 2021-7-12 16:00
你看输入电压波形,是标准的正弦曲线,输出电压整体上移了,最小电压是0V,不是-Vp了,这不就是被抬高了 ...

你的这个图从哪里来的,把来源说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ID:883242 发表于 2021-7-12 16:20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上下文和先决条件,你的问题无法回答。比如右边有个负载电阻Rl,那么你的图显然是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ID:819198 发表于 2021-7-12 16:32 | 只看该作者
用Proteus仿真看一看,每一个节点的波形,应该知道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ID:94031 发表于 2021-7-12 16:33 | 只看该作者
wufuzhang 发表于 2021-7-12 16:00
你看输入电压波形,是标准的正弦曲线,输出电压整体上移了,最小电压是0V,不是-Vp了,这不就是被抬高了 ...

看倍压整流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ID:925872 发表于 2021-7-12 17:20 | 只看该作者
rz12345 发表于 2021-7-12 16:32
用Proteus仿真看一看,每一个节点的波形,应该知道答案。

仿真确实能够看清每个节点波形,可是波形如何来的,还是不知道怎么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ID:149799 发表于 2021-7-12 17:24 | 只看该作者
xuyaqi 发表于 2021-7-12 16:33
看倍压整流原理

一语道出根本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ID:925872 发表于 2021-7-12 19:42 | 只看该作者
xuyaqi 发表于 2021-7-12 16:16
你的这个图从哪里来的,把来源说一下。

《实用电子元器件与电路基础》 Paul Scherz 第二版 P3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ID:824490 发表于 2021-7-12 21:21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这个图形给出的条件不够,不能说明问题,我也给你列个123:
1、你交流信号的频率是多少?电容容量又是多少?这2个参数决定了输出到右侧的波形,
2、当你在右侧再接上一个负载(电阻)时再测量波形,你再看看是什么样的?
3、一些代成本电器的阻容降压电路,你不妨拿来分析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ID:827550 发表于 2021-7-12 21:2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用Proteus仿真看一看,每一个节点的波形,应该知道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ID:123289 发表于 2021-7-14 08:15 | 只看该作者
功底深的朋友,一眼也能看出,它是:直流+交流。
直流:=电容上积累的电压=半周通+半周不通=半个峰值。
交流:=正弦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ID:925872 发表于 2021-7-14 08:54 | 只看该作者
yzwzfyz 发表于 2021-7-14 08:15
功底深的朋友,一眼也能看出,它是:直流+交流。
直流:=电容上积累的电压=半周通+半周不通=半个峰值。
...

嗯,正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ID:420836 发表于 2021-7-14 08:55 | 只看该作者
这种电容二极管电路称为电压倍增器,其关键功能是在输入正弦波的负半波期间将电容器充电至峰值电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ID:925872 发表于 2021-7-14 09:06 | 只看该作者
TTQ001 发表于 2021-7-14 08:55
这种电容二极管电路称为电压倍增器,其关键功能是在输入正弦波的负半波期间将电容器充电至峰值电压。

对的,正弦波负半周期,二极管导通,电容会充电;正半周期,截止,电容不会放电。电容积累的电荷越来越多,经过多个充电周期后,理论上电容电压最后可以达到峰值电压,输出电压=正弦波+电容电压,所以相较于输入电压,输出电压被抬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ID:722595 发表于 2021-7-14 09:59 | 只看该作者
wufuzhang 发表于 2021-7-13 11:22
“yzwzfyz”大神的回复就是我想要的答案!

“第1个周期,从上电开始,前半周期V1>0,二极管截止,所以此时输出电压V2=V1,没有任何抬高;”
请教一下,这个不太理解,第一个周期,上电开始,v1>0,此时电容没有充电,输出为0吧?为什么V2=V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ID:925872 发表于 2021-7-14 19:27 | 只看该作者
召唤师 发表于 2021-7-14 09:59
“第1个周期,从上电开始,前半周期V1>0,二极管截止,所以此时输出电压V2=V1,没有任何抬高;”
请教一 ...

正半周期,二极管截止,可以看做断路,电容左端端连接V1,左端电压为V1,右端悬空,右端电压应该也等于V1,你想如果右端等于0的话,电容两端就有电压差了,电容没充电显然没有电压差,所以右端电压也等于V1。

评分

参与人数 1黑币 +5 收起 理由
召唤师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51黑电子论坛 |51黑电子论坛6群 QQ 管理员QQ:125739409;技术交流QQ群281945664

Powered by 单片机教程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