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路原理说明 1、材料清单
本电路由触发电路和主电路构成。220v 交流电经变压器T 降压后,形成全波整流脉动直流信号,经R1、v8 稳压后形成梯形波,为触发电路供电电压,此梯形波经电位器RP、电阻R4 对电容c 充电,当充电电压达到峰点电压时V7 导通,电容c 开始放电,放电时间常数为R3c。当电压下降至单结晶体管谷点电压时V7 截止,从新进行充电。在电容c放电过程中,R3上电压降通v6加到晶闸管的控制极,当时触发电压达到控制导通电压时,晶闸管导通,灯泡亮。通过调整电位器的阻值,从而改变充电时间常数, 从而改变晶闸管导通角的大小, 改变灯泡的明和暗。
如图为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电路较简单,温度性能比较好,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脉冲前沿陡,输出功率较小,脉冲宽度较窄,只能承受调节RP无法加入其它信号,移相范围≤ 180°,一般为150°此电路可以用在单相可控硅整流电路要求不高的场合,能触发50A以下的晶闸管。交流电压经桥式整流和稳压管削波而得到梯形电压。脉冲电压形成时梯形同步电压经RP,R5对C充电,C 两端电压上升到单结晶体管峰点电压Up 时,单结晶体管由截止变为导通电容C通过eb ,R3放电,放电电流在电阻R3上产生一组尖顶脉冲电压,由R3输出一组触发脉冲,其中第一个脉冲使晶闸管触发导通, 后面的脉冲对晶闸管工作没有影响,随着C 的放电, 当电器两端电压下降至单结晶体管谷点电压Uv时, 单结晶体管重新截止,C 重新充电,重复上述过程,R8 上又输出一组峰顶脉冲电压, 这个过程重复进行。当梯形电压过零点时, 电容C 两端电压也为零, 因此电容每一次连续充放电的起点, 就是电源电压过零点, 这样就保证输出电压的频率和电源频率的同步。移相是通过改变RP的大小实现的, 改变RP的大小可以改变C 充电的速度, 因此就改变了第一个脉冲出现时间, 从而达到移相的目的。 电路的元件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 RP一般取10K~几兆欧姆,RP 过大单结晶体管达不到峰点电压, 过小单结晶体管电流大于谷点电流不能截止, 因此RP过大或过小时电路不振荡无脉冲电压输出R2是温度补偿电阻一般取200-600欧姆.R3是电路的输出部分, 它的大小影响输出脉冲电压的幅度与宽度,一般取50-100欧姆。C 的大小影响振荡频率和输出脉冲宽度, 一般取0.047-0.5uF。 二、安装与调试 (1)元器件安装检测要求 1、清点元器件,检查元器件的好坏。 2、判断电容、电阻的好处。 3、判断单结晶体管、晶闸管的好坏。 4、判断单结晶体管、晶闸管管脚。 (2)元器件识别 1、单向晶闸管:正面朝自己 KAG,使用万用表检测。 2、单结晶体管:凸起处,顺时针,依次为E B1 B2。 3、稳压二极管:色环端为负极;万用表检测。 4、二极管:色环端为负极:万用表检测。 5、可调电阻:中间为可调管脚,两端任取一个管脚。 (3)调试记录 1、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 1-0)的电压波形。 2、观察稳压管( 2-0)两端电压波形为梯形波。 3、观察电容C两端( 3-0)的电压为锯齿波。 4、观察R3两端( 4-0)的输出电压波形为尖顶脉冲电压波形。 (4)检修记录 1、如果输出不是全波脉动直流电压波形说明整流部分出故障。 2、稳压两端电压波形与整流部分输出波形一样,稳压管击穿。 3、C 两端电压波形不是锯齿波,则应检查C,R3,BT是否损坏。 (5)注意事项 1、焊接前要对电路进行仔细的检查, 要特别注意稳压管应反向连接。 2、使用示波器观察波形要注意仪器仪表的使用。 3、要注意用电安全。
以上图文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内容和本网页上的一模一样,方便保存):
单相半波调光电路整理.docx
(475.03 KB, 下载次数: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