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04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FFT谐波电流计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ID:262 发表于 2016-3-11 2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瞬时无功与FFT计算谐波电流区别

    APF谐波电流常用计算方法是瞬时无功,对于没有中性线系统通常要计算正序负序两种分量,每次谐波都要计算。然而国内的主流算法确实FFT。上网查了查,发现没有谁说明一下这两种算法计算谐波电流有什么区别。

   瞬时无功是基于旋转坐标系的计算方法,就是假定电流在该旋转坐标系下映射为常数。这样问题就来了,如果只建立正序旋转坐标系,那只能提取正序电流,要是系统还有负序电流就漏掉了,所以通常还需要建立各次谐波负序旋转坐标系。所以说基于瞬时无功理论计算就是知道谐波电流就含有这些分量,我就对这些分量分别建立旋转坐标系。

   而FFT理论却完全不同了,FFT讲的是周期性信号可以分解为一系列正弦波的叠加,所以只要你信号是周期性的,ok,不管你正序还是负序,我做FFT分解就可以了,分解出来各次谐波分量就是包含了所有谐波,不需要考虑什么正负序问题。

   这样看来,FFT尤其明显优势,但FFT有一个问题就是计算速度慢,需要一个周波数据,而瞬时无功则不需要,即你这个变化只要跟着我旋转坐标系走,就能通过低通滤波很快提取出来。

   因此两种算法各有特点,剩下的事情就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取了。

二、FFT谐波电流计算

基二频域算法

#include "math.h"

 #include "stdio.h" 

struct compx 

 double real;  

 double imag; 

compx   

struct compx EE(struct compx b1,struct compx b2) 

struct compx b3; 

b3.real=b1.real*b2.real-b1.imag*b2.imag; 

b3.imag=b1.real*b2.imag+b1.imag*b2.real;

 return(b3); 

void FFT(struct compx *xin,int N) 

int f,m,LH,nm,i,k,j,L; 

double ps 

 int le,B,ip;

 float pi; 

struct compx v,w,t; 

LH=N/2;   

f=N; 

for(m=1;(f=f/2)!=1;m++){;}   

for(L=m;L>=1;L--)    

   

le=pow(2,L); 

B=le/2; 

 pi=3.14159; 

 for(j=0;j<=B-1;j++) 

 

   p=pow(2,m-L)*j;   

ps=2*pi/N*p;  

  w.real=cos(ps); 

   w.imag=-sin(ps);   

 for(i=j;i<=N-1;i=i+le)   

   

   ip=i+B;      

   t=xin[i]; 

      xin[i].real=xin[i].real+xin[ip].real;       

xin[i].imag=xin[i].imag+xin[ip].imag;         

 xin[ip].real=xin[ip].real-t.real;       

xin[ip].imag=xin[ip].imag-t.imag;            

 xin[ip]=EE(xin[ip],w);    

  

  

}

  

 nm=N-2;    

 j=N/2; 

for(i=1;i<=nm;i++) 

if(i

 k=LH; 

while(j>=k){j=j-k;k=k/2;}

 j=j+k;

 }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float  result[257];

 struct  compx s[257]; 

int   Num=16; 

const float pp=3.14159; 

main() 

{

 int i; 

for(i=0;i<16;i++) 

s[i].real=sin(pp*i/32);

 s[i].imag=0;

 

FFT(s,Num);

 for(i=0;i<16;i++)

 

printf("%.4f",s[i].real);

 printf("+%.4fj\n",s[i].imag); 

result[i]=sqrt(pow(s[i].real,2)+pow(s[i].imag,2));

 

三、快速开方算法

有人在Quake III的源代码里面发现这么一段用来求平方根的代码:

float SquareRootFloat(float number) {
    long i;
    float x, y;
    const float f = 1.5F;
    x = number * 0.5F;
    = number;
    = * ( long * ) &y;
    = 0x5f3759df - ( i >> 1 );  //注意这一行
    = * ( float * ) &i;
    = y * ( f - ( x * y * y ) );
    = y * ( f - ( x * y * y ) );
    return number * y;
}

x5f3759df? 这是个什么东西? 学过数值分析就知道,算法里面求平方根一般采用
的是无限逼近的方法,比如牛顿迭代法,抱歉当年我数值分析学的太烂,也讲不清楚
。简单来说比如求5的平方根,选一个猜测值比如2,那么我们可以这么算

/2 = 2.5; 2.5+2/2 = 2.25; 5/2.25 = xxx; 2.25+xxx/2 = xxxx ...
这样反复迭代下去,结果必定收敛于sqrt(5),没错,一般的求平方根都是这么算的
。而卡马克的不同之处在于,他选择了一个神秘的猜测值0x5f3759df作为起始,使得
整个逼近过程收敛速度暴涨,对于Quake III所要求的精度10的负三次方,只需要一
次迭代就能够得到结果。

好吧,如果这还不算牛b,接着看。

普渡大学的数学家Chris Lomont看了以后觉得有趣,决定要研究一下卡马克弄出来的
这个猜测值有什么奥秘。Lomont也是个牛人,在精心研究之后从理论上也推导出一个
最佳猜测值,和卡马克的数字非常接近, 0x5f37642f。卡马克真牛,他是外星人吗?


传奇并没有在这里结束。Lomont计算出结果以后非常满意,于是拿自己计算出的起始
值和卡马克的神秘数字做比赛,看看谁的数字能够更快更精确的求得平方根。结果是
卡马克赢了... 谁也不知道卡马克是怎么找到这个数字的。

最后Lomont怒了,采用暴力方法一个数字一个数字试过来,终于找到一个比卡马克数
字要好上那么一丁点的数字,虽然实际上这两个数字所产生的结果非常近似,这个暴
力得出的数字是0x5f375a86。

Lomont为此写下一篇论文,"Fast Inverse Square Root"。

 

我把这个函数用C#就行了一下改写:

代码如下: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Text;

 namespace ConsoleApplication1
 {
     class Program
     {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nsole.WriteLine("Carmark's method:");
            Console.WriteLine(SquareRootFloat(3.0f).ToString());
            Console.WriteLine("Use Math.Sqrt() method:");
            Console.WriteLine(((float)Math.Sqrt(3.0)).ToString());
            Console.Read();
        }

        private static float SquareRootFloat(float number)
        {

            long i;
            float x, y;
            const float f = 1.5F;
            x = number * 0.5F;
            = number;
            unsafe
            {
                = * ( long * ) &y;
                = 0x5f3759df - ( i >> 1 );  //注意这一行
                = * ( float * ) &i;
            }
            = y * ( f - ( x * y * y ) );
            = y * ( f - ( x * y * y ) );
            return number * y;
        }
    }
}

 

第32、33行用了两次牛顿迭代法,以达到一定的精度,当然你也可以自己控制精度,求出来的是y的平方根的倒数,所以最后返回为number*y.

SquareRootFloat函数最关键的一句就是 i=0x5f3759df-(i>>1);
以下是对它的部分解释:

牛顿迭代法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估计第一个近似根。如果该近似根与真根足够靠近的话,那么只需要少数几次迭代,就可以得到满意的解。

接着,我们要设法估计第一个近似根。这也是上面的函数最神奇的地方。它通过某种方法算出了一个与真根非常接近的近似根,因此它只需要使用一次迭代过程就获得了较满意的解。它是怎样做到的呢?所有的奥妙就在于这一行:

i = 0x5f3759df - (i >> 1); // 计算第一个近似根

超级莫名其妙的语句,不是吗?但仔细想一下的话,还是可以理解的:float类型的数据在32位系统上是这样表示的。

bits:31 30 ... 031:符号位30-23:共8位,保存指数(E)22-0:共23位,保存尾数(M)

所以,32位的浮点数用十进制实数表示就是:M*2^E。开根然后倒数就是:M^(-1/2)*2^(-E/2)。现在就十分清晰了。语句i>>1其工作就是将指数除以2,实现2^(E/2)的部分。而前面用一个常数减去它,目的就是得到M^(1/2)同时反转所有指数的符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5 分享淘帖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ID:262 发表于 2016-3-11 23:27 | 只看该作者
51黑有你更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ID:839438 发表于 2021-10-7 11:49 | 只看该作者
貌似这个公式很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51黑电子论坛 |51黑电子论坛6群 QQ 管理员QQ:125739409;技术交流QQ群281945664

Powered by 单片机教程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