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5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关于鸡兔同笼与二元一次方程的笑谈——非常浅地谈数学的内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ID:127437 发表于 2016-6-20 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本文不适合有一定数学经验理解的人和数学专家阅读。
    关于鸡兔同笼问题,有一个传的很广的笑话。原文照搬如下:


    鸡和兔15只,共有40只脚,鸡和兔各几只?算法:假设鸡和兔训练有素,吹一声哨,抬起一只脚,40-15=25。再吹哨,又抬起一只脚,25-15=10,这时鸡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还两只脚立着。所以,兔子有10÷2=5只,鸡有15-5=10只。这种算法,让二元一次方程情何以堪。…


    说实话,我看了之后确实笑了,但不是因为这个笑话本身好笑,而是这个笑话,以及作出这个笑话的人对数学的认识不够。
    在本文中,我将向您揭示这个笑话的数学实质,并由此简要地、非常浅地谈一下数学的内涵,这包括代数与实际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学是如何抽象生活中的概念的。最后,您将能知道如何将一个实际问题的代数解法转变为一个算术解法。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问题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设鸡x只,兔y只,则x与y满足如下方程:

    x + y   = 15  (1)
    2x + 4y = 40  (2)

    现在,我们如下进行:
        将(2)式连续减去两次(1)式
            第一次减得到 x + 3y = 25
            第二次减得到 2y = 10
            故 y = 5。
            因此 x = 15 - y = 10。

    我想,有一定观察能力的人已经看出问题来了。是的,这两个解法完全是一样的,不仅如此,二元一次方程反而更加简洁,无论是在运算还是在思路上都更加简单、清晰、容易接受。问题就出在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在数学语言——数学是抽象的语言,它不代表具体事物,而是可以代表任何事物,甚至于数学本身!——如果我把鸡和兔换成圆规和方桌呢?
    二元一次方程哪里会“情何以堪”,他正在哈哈大笑呢!他会说:“笑的就是那些没有真正理解我,反而嘲笑我的人。”

    事实上,从代数的语言,我们还可以得到许多看起来是“完全不同的、更加奇思妙想”的解法。下面再摆这两个方程:

    x + y   = 15  (1)
    2x + 4y = 40  (2)

    现在,我们用另外的方法解它:
        
将(2)式除以2
            x + 2y = 20
        将上式减去(1)
            y = 5
        由此得
            x = 15 - y = 10

    上面的解法不难变成如下“奇思妙想”的解法:

    让鸡和兔各自抬起一半的脚,此时鸡一只脚支地,兔两只脚,因此兔数等于脚数减去头数,得5,故兔5只,鸡15-5=10只。


    下面再摆这两个方程:

    x + y   = 15  (1)
    2x + 4y = 40  (2)

    现在,我们用另外的方法解它:
        
将从1中解出y
            y = 15 - x
        将上式代入(2)
            2x + 4
×(15 - x) = 40
            (2 - 4)x + 4
×15 = 40
            (4 - 2)x = 4
×15 - 40
            x = (4×15 - 40)÷(4 - 2)
              = 10

    上面的解法不难变成如下“奇思妙想”的解法:

    给每只鸡或兔都戴一个“四脚帽”,“头上面的脚”的总和就会比真正的脚多出两倍鸡的数量,因此减出鸡10只,兔15-10=5只!

    事实上,我们只不过是把题目
         
鸡和兔15只,共有40只脚,鸡和兔各几只?
    改成如下陈述:
        鸡 + 兔 = 15
        2鸡 + 4兔 = 40
    而已,这个陈述显然跟原题目没有区别(等价)。而“鸡”在这里完全可以抽象为“x”,因为我们关心的只是鸡的个数而非实际的鸡。
        x + y = 15
        2x + 4y = 40
    对x和y的每一个操作,包括加一,乘二,除二,开方等等,都有其实际的内涵在里面。可惜这种对代数方程再简单不过的理解,我们的教材不讲,老师也不谈,最后造成了这个笑话的产生。



    每一个等式,都是一个内涵。
        比如下面这个等式展示了数学的简单而美丽既深刻又丰富的内涵:

(注:这个简单的等式并非来自代数,在16~17世纪就被发现了(据说莱布尼兹(他不是最先发现该公式的人)因为发现这个公式,深感自然界的神秘,便决心从律师转为数学家去从事数学研究了。)。但令人感到神秘和惊讶的是几百年后人们发现它与 Q(√-1) 的类数为1有关,而后者属于代数与整数的深处。)


    我们以高斯的一句名言结尾:“数学中重要的是概念而不是记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51黑电子论坛 |51黑电子论坛6群 QQ 管理员QQ:125739409;技术交流QQ群281945664

Powered by 单片机教程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