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读边记录会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尤其是读这样非常有深度很有难度的书时,一定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
序:
本书围绕的四个问题:
1, 如果说意识是特殊神经过程的产物,也是脑,肉体和周围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这一切是如何产生的?
2, 每个意识状态都是统一而不可分的,而每个人又可以在大量不同的意识状态中进行选择。怎样用这些神经过程来解释意识经验的这些最重要性质?
3, 我们如何能用神经术语来理解不同的主观状态,即所谓的主观特性(qualia)?
4, 我们对意识的认识如何帮助我们把严格的科学描述与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宽广领域联系起来?
叔本华的“世界之结”:主观经验怎么和可以客观描述的一些事件关联起来?
具体来说,我们假定从一个可见物体起有了某种物理过程,传到眼睛后开始了另一种物理过程,而在视觉神经中又引起另一种物理过程,最后在脑中产生某些效应。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了”引起这些过程的某个物体,“看见”是某种“精神上的”东西,它与先于它并伴随着它的物理过程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这太不可思议了,而这个在脑中的某些效应即为“世界之结”。
换句话说,“世界之结”问题即为“身和心的问题”。而本书将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第一章: 意识:哲学难题还是科学研究对象
(到了科学已经很发达的现在,许多人依然认为我们根本没有理解“注意”和“意识”。实际上自古以来,哲学家们就对“意识之谜”念念不忘。而一旦人们开始讨论“意识/精神”和“物质”的时候。我们的科学似乎就不再起作用了,一切都堕入了无法言表的谜团之中。而这也成了一些“卫道士”们最好的屏障。)
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截然不同的。他认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有广延性,占据一定的空间,因此可从物理上予以理解;然而精神的根本特性则是有意识,或就这个术语的广义而言是有思想。在此观点看来,精神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之中。就这样笛卡尔开创了二元论。也就此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而且笛卡尔进一步认为,大脑中央的松果体则是进行物质和意志转换的地方。)
从哲学上探讨意识的来源有其根本上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部分是由于假定单靠思索就可以揭示有意识思维的来源。这一假定很明显不正确,就像过去在没有科学的观察和实验的时候就想认识宇宙起源、生命基础和物质的精细结构一样不恰当。(对此,我非常的认同。在多次有关宗教和修行的讨论之后,我发现这不是一个哲学问题。即,仅靠站在门外的学习和思考是无济于事的,甚至是会误入歧途的。而这本就应该是实践的问题。即,实证实修。但是这依然只是再走一次古人的老路,现在已经有了发达科技辅助的我们,是否可以走出一条前所未有的光明之路呢?)
(既然哲学家因其局限性而无法解决身心问题,那科学家们又表现的如何呢?)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心理学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一门“精神的科学”试图把它的中心论题-意识-置放在某一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理论框架中去时,总是会有麻烦。(无论是Titchener和kulpe的内省主义还是现在的认知心理学家都无所建树。例如标准的认知报告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为什么人做乘法是一种缓慢而迟疑的意识过程,而袖珍计算器迅速地同样工作就根本没有意识可言。)
(面对无力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认为意识不是一种物体,而是一个过程。( 这就解决了每个人的意识的独特性所带来的困扰,因为每个人的过程都是不一样的。)
第二章: 有关意识的特殊问题
科学总是企图在描述世界时不带主观性。但是,如果它所研究的主题就是主观性本身,那又如何呢?在本章中,我们首先从科学的观点出发探讨意识的特殊性以及为研究它所必需的一些假设。然后,我们来考察由于意识存在所引起的一个基本问题。试考虑下面这样的简单问题: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在区分像亮或者暗这样的不同状态时,我们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意识的,而一个简单的物理装置在做类似的区分时,却显然和意识经验(conscious experience)毫无关系?这一佯谬表明任何想根据某些神经元或某些脑区的内在特性来说明意识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其次,我们将讨论为了认识意识的基础所需要的各种新方法。
最后,我们将要说明我们的策略——不在于只是找出和阐明那些对意识经验的主要性质起作用的神经元,更在于要找出和阐明那些对意识经验的主要性质起作用的神经过程。
意识问题提出了一种特殊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其他的科学领域中所不曾遇到的。在物理和化学领域中,我们通常是用另一些实体和定律来解释某些实体。我们可以用日常用语来描述水,但至少从原则上来说,我们也可以用原子和量子力学的定律来描述水。我们实际上的做法是把对同一个外界实体的两种层次的描述结合起来。(即,日常描述和科学描述,后者要有力得多并有预见性)(这点说明激发了我对概念解释的兴趣,之前就发现,我在试图想给人解释一些概念的时候,往往是不知道如何下手。也就说,在我以前的学习中,大多的概念都是非常模糊不清的,基本上只有功能性的机械记忆。而当我试图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一些基本概念的时候,却不得其要。看来,什么时候有空的时候可以好好研究下这个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解释概念。)
(之前提到的)两种层次的描述——液体的水,或是按照量子力学的定律运动的特定原子组合——讲的都是外界的实体,并且假定它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观察者而独立存在。而当我们谈到意识的时候,遇到的是一种不同的情形。我们要做的也不是只把对外界事物的某种描述与更为精细的科学描述联系起来。相反,我们是要把对外界事物(脑)的描述与内部事物(经验)联系起来。(简而言之,就是要解释主观性和经验性是如何产生的。要解释的是“我思故我在”。)
没有任何一种描述能够完全说清楚主观经验,不管这种描述能有多精确。(例如颜色)没有任何一种有关颜色辨别的神经机制的科学描述能够使你懂的知觉到某一种特定颜色感受究竟如何,即使这种描述再完美也不行。不管哪种描述或者哪种理论,也不管其是科学的还是其他的,都不能使一个色盲者经验颜色。(之后提到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接着又说到一个“好学的盲人”的例子,呵呵,我开始怀疑,我是不是也是一个好学的盲人啊?)(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描述不能代替主观经验,但是描述和解释仍然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
|